本文由 152911179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年新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0过年故乡的除夕教案及作业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十单元
课题:故乡的除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视”“炮”“吉”、“守”4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能主动积累像“年年有余(鱼)”这样有关带谐音的吉祥话。
3.了解作者故乡的除夕都要做些什么,表达了人们高兴、吉利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教学重点】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其中4个生字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
正确理解课文,了解除夕夜作者家乡人们的活动以及寄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人们在除夕夜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关注 “视”“炮”“吉”、“守”等字的写法;摘抄重点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对存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或与学习伙伴商议。
教具准备
教师: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生依据预习安排,分组交流,巩固预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课前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板书:预习过关)
(课件出示1——3)
第一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关: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二)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4)
jì dōnɡ pínɡ yuán jīnɡ jīn mín sú fēnɡ qínɡ
冀 东 平 原 京 津 民 俗 风 情
chuānɡ mínɡ jī jìnɡ xǐ shù zhuó yī dǎ bàn
窗 明 几 净 洗 漱 着 衣 打 扮
zīzhū bìjiào chōnɡ jǐnɡ yǒu mó yǒu yànɡ mánɡ lù nónɡ yù biān pào
锱 铢 必 较 憧 憬 有 模 有 样 忙 碌 浓 郁 鞭 炮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第一行“冀”读jì,不读yì,“京津”放在一起特别拗口,前一个是后鼻音,后一个是前鼻音,“俗”平舌音,“漱、着”翘舌音,其中“着”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zhuó”,作“穿”讲。“几”也是多音字,在这里作“小矮桌”讲,所以读jī。
第二行,“锱铢必较”的“锱铢”前一个是平舌音,后一个是翘舌音,“模”也是多音字,在这里读mú,“碌”lù不要读作鼻音。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正确规范书写生字:我会写。
(1)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2)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3)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课件出示5)
“视”:部首是“礻”不是“衤”,右边部分是“见”不是“贝”;“吉”:上部是个“士”,千万不能写成“土”。“炮”是“火”部,写时注意“火”的捺变成了点。
(4)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板书:识字写字)
(三)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家乡,感受浓郁的年味。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还要做到思考每篇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熟练朗读)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
预设一:(课件出示6)
把家收拾得窗明几净了,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就开始洗漱和着衣打扮,像要上戏台演戏的人一样,个个都有模有样了才出门。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除夕夜人们的高兴,热闹的场面。)
(课件出示7)说话训练:
把 就 ,像 。
预设二:(课件出示8)
年夜饭比平日要“隆重”得多,照习俗得有七碟八碗,鸡鸭鱼肉一样不能少,有趣是鱼和鸡这两样,因为取其谐音—年年有余(鱼)、吉(鸡)祥如意,只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1)自由练读,指名读。
(2)依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指导读好句子的停顿。观察文中的标点,认识破折号,括号,括号的内的字与前面的字是同音字,体会了人们为了吉利而故意这样去做。
(3)体会人们准备年夜饭的热闹、喜庆场景,指导有感情地读书?(高兴、图吉利)
2.同学们,会读书的人,不但能把课文读熟练,还能读懂课文都写了什么,根据预习安排,交流预习收获。(板书:整体感知)
(1)出示填空(课件出示9)
讲了冀东平原人们过除夕时,除夕早上男人 、 ,女人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一起 、 ,接着是 。
(2)小组讨论交流(课文讲了冀东平原人们过除夕时,除夕早上男人扫院子、贴春联,女人打扫屋子,吃完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包团圆饺子,接着是晚辈给长辈拜年。)
(3)读了文章,你觉得冀东平原的人们过除夕寄托怎样的感情?(图个快乐、吉利、轻松,及对未来的憧憬。)
3.依据学生表现颁发“阅读小明星”。
(四)智慧少年
1.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板书:提出疑问)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 班内交流。
环节一:不懂的词语。
“窗明几净”“七碟八碗”:(课件出示10:词语+图片)结合课件,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风俗民情”“忙碌”: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憧憬”引导学生换词理解。
环节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
(五)总结,交流学习收获
⒈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闯关小能手”?
⒉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六)板书设计
预习过关 整体感知
识写字词
熟练朗读
提出疑问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你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部首的字吗?看谁写得多。
写带有礻字头的字:( )( )( )( )
写带有“火”的字:( )( )( )( )
2.查查词典,搜集一些过年时带谐音的吉祥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那里过年时如何过的写下来,交流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带有礻雨字头的字:视 神 祈 祷
写带有“火”的字:炮 灯 炉 灶
2.过年时带谐音的吉祥话:
年年有余(鱼) 吉(鸡)祥如意 平安久(酒)远
早(枣)生贵(桂)子 平(瓶)平安(鹌)安 岁(碎)岁平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主动积累像“年年有余(鱼)”这样有关带谐音的吉祥话。
2.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冀东平原过除夕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故乡的除夕》,请大家齐读课题。(课前提前板书课题:故乡的除夕)
前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冀东平原的人们怎样过除夕的?
2.(课件出示11)【课件出示:课文讲了冀东平原人们过除夕时,除夕早上男人扫院子、贴春联,女人打扫屋子,吃完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包团圆饺子,接着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指名回答。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理解文意,感情朗读第一节(课件出示12)
读书时我们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边读边想每句话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读好。自己练练,边读边想,看谁能把第一小节的意思读出来?
预设一:
我的故乡在冀东平原。
指导:“冀”指河北。本文介绍的是冀东人们是如何过除夕的。
预设二:
各地城乡的风俗民情吸纳融合在一起,使春节更具情趣。
指导:“风俗民情”是什么意思?(指民间流行的习俗)谁能用上这个词说句话?(集体交流,预设:到一个地方你要首先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
预设三:
这儿的春节过得很有情趣。
指导:这句话其实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引起下文的作用)
2.角色体验,指导读好二至四节(课件出示13)
①引导:二至四小节是写白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都有哪些活动呢?
预设一:
男人们扫院子、贴春联,女人们收拾屋子。(课件出示14--15:贴春联等活动图片)(板书:贴春联)
指导:接下来重点写的是男人还是女人?为什么?
预设:(接下来重点写的是女人,写女人的着装打扮,头上戴红绢头饰。)
(因为女人最爱美,爱热闹。这也符合过年的味道。)
教师引导:什么是“有模有样”?(很干净整齐、漂亮大方的意思。)
预设二:人们赶集办年货……锱铢必较。(课件出示16:赶集买年货的图片)(板书:办年货)
教师引导:为什么即使不富裕的家庭也不“锱铢必较”?什么是“锱铢必较”?
预设(“锱铢必较”就是形容很小气,很少的钱也一点要计较。因为是过年了,人们图个轻松、快乐、吉利,所以不计较得失。)
预设三:总之,全家老小忙碌一年,到了年根,想的做的事情就是轻松、快乐、红火、花钱买个高兴图个吉利。
指导:这些就是人们过年的想法,也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所以花钱大方,不锱铢必较。
这一部分字里行间透露着什么样的感情?请读出这种感情 。
指导生读出轻松、快乐、红火的感觉。
3.想象心情,指导读好第5至6小节
大家都来练习读一读第5至6小节,下面写到了夜晚,除夕夜,人们又做了些什么?
预设一:(课件出示17-18:一家人吃年夜饭的图片)(板书:吃年夜饭)
“年夜饭比平日要“隆重”得多,照习俗得有七碟八碗,鸡鸭鱼肉一样不能少,有趣是鱼和鸡这两样,因为取其谐音—年年有余(鱼)、吉(鸡)祥如意,只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指导:这是人们在做什么?(做年夜饭)又有什么讲究?(图个丰盛和吉利)。
你还能说出像“年有余(鱼)、吉(鸡)祥如意”这样带谐音的吉祥话吗?
( 早(枣)生贵(桂)子、 平(瓶)平安(鹌)安、 岁(碎)岁平安 )
预设二:(课件出示19-20:包饺子、拜年图片)(板书:包饺子、拜年)
吃完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包团圆饺子,接着是晚辈给长辈拜年。
指导:注意第六小节中破折号和括号的用法:同样是讨个吉利——平安久(酒)远。(板书:吉利、平安)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括号是表示谐音的意思。
我们应该怎样读这部分?(读出热闹、喜庆和和谐。)
4.想象心情,指导读好第7小节
预设:这一天算是对过去一年辛劳的补偿和对未来的憧憬吧。
指导:“憧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向往)这句话依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带着这种感情读好第7小节。(板书:憧憬未来)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课件出示21)你能不能仿照2至6小节的写法,练习写一写你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学生练写,集体交流、评议。
2.师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冀东平原人们的除夕是怎么过的,弄清了人们过年的习俗和寄托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故乡的除夕
贴春联 办年货 吉利、平安、憧憬未来
吃年夜饭 包饺子 拜年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忙碌”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你知道的民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生字各写一行。
答案:
1.春天来了,小燕子为筑巢安家忙碌着。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3.略。
【教学反思】
1.首先在检查预习情况。勇闯三关,扫清语言障碍,理清脉络。
2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识字。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已经掌握的识字经验,生活经验,自学生字,做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领会字义。
3.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词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词语。
4.本堂课,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备课资料
1.“除夕”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2.“春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