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139674300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教学设想】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品读诗文: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 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无人”“舟自横”“幽草”)
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教学设想】
1.借助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在充分自读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思想情感。
2.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想出诗中画面,读出诗中意境。
3.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情怀。
4.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全诗的语言特色,更深感受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唐皇帝玄宗身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卫士,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气概非凡。他“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奇怪的是,他却在安史之乱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世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这位诗人,便是韦应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二、释题感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读课题。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间涧水的景色)
2.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涧正在这“林壑尤美”的峰峦之中。这《滁州西涧》究竟景色如何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三、自读自学,交流修正,理解内容: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2.这首诗写了什么?自己试试能不能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一会交流的时候注意听与学。
3.交流修正,写出本诗大意。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品读诗文:
1.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A. 感受到“美”。
(1)从“幽草”感受到美。
想象一下“幽草”是怎样的?低声吟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鼻端又仿佛嗅到什么气味吗?(想象草的茵绿、繁茂、厚密、芳香,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
读出这“幽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此句写的就是“怜涧边幽草”,可不可以不要句中的“独”与“生”二字呢?反复读读,玩味玩味。
(“独怜”表现“特别喜欢”“唯独怜爱”,更表达出对幽草的爱怜。“生”写出了草的动态,这静静的草茂盛的样子,生命力展现了出来。)
凝练的古诗啊,每一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特别的感受。我们真该静下心来,细细的揣摩,领悟。还从哪里感受到西涧的美?
(2)“黄鹂鸣叫”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
细细读读,想象出画面来。
(指名读)用你的朗读,将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环境中去„„
B.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
从哪个词,想到什么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
交流理解“野渡”“舟自横”。
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来。
C. 感受到“动态的美”。从“春潮带雨晚来急”感受到的。
比较:换一个字“春潮伴雨晚来急”行不行?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带”:表现了春潮夹带着雨势,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伴”则显得缓、闲适得多。不适合后面的“急”。)
把句子换成“春潮伴雨晚来涌”,行不行呢?是不是更符合前面闲适的情境呢?
(春潮的“急”才冲击着“舟自横”,如果“涌”,则感觉的多是不安,诗词的意境大不相同。)
过渡:其实,了解了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遣字用词。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来。生可能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3.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有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此时的心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
(“无人”“舟自横”“幽草”)
总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让我们再好好的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感情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再读这首诗,能不能感悟到诗人语言的妙处?
(生自由发言。如: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炼,字字关情等等)
总结:这一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虽字字作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大家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师生同背诵)
六、当堂作业:默写此诗。
下一篇漏教案(部编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