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xkw0054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
初一
学科
语文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总课时
2
主备人
审核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通案
个案
教 师 活 动
【检】一、音形识记。
戳( chuō ) tān( 坍 )塌 山毛榉(ǔ ) 废xū(墟 ) Chóu( 酬 )劳 水qú( 渠 ) 缝隙( ) 干涸(hé ) Kāngkǎi( 慷慨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2、废墟:废墟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3、干涸:指夏季的浅塘干涸现象。
4、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5、不毛之地:是一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意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导】
【读、思、议、展、评】
1、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阅读第③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六、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对话)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板
书
设
计
植树的牧羊人
课后作业
【练】识记记叙文知识。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
后
反
思
年级
初一
学科
语文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总课时
2
主备人
审核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通案
个案
教 师 活 动
【检】一、音形识记。
戳( chuō ) tān( 坍 )塌 山毛榉(ǔ ) 废xū(墟 ) Chóu( 酬 )劳 水qú( 渠 ) 缝隙( ) 干涸(hé ) Kāngkǎi( 慷慨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2、废墟:废墟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3、干涸:指夏季的浅塘干涸现象。
4、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5、不毛之地:是一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意为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导】
【读、思、议、展、评】
1、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阅读第③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六、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对话)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板
书
设
计
植树的牧羊人
课后作业
【练】识记记叙文知识。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
后
反
思
- 03-06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配套教案
- 03-06七年级上册语文10 再塑生命的人 学案
- 03-05七年级上册语文标点符号详解、附加习题及答案和幽默标点符号小故事
- 03-05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 教案
- 03-03七年级上册语文14. 植树的牧羊人
- 03-03七年级上册语文17.猫
- 03-02七年级下册语文21《伟大的悲剧》导学案2
- 03-02七年级上册语文11 窃读记 配套教案
- 03-01七年级上册语文23女娲造人教案
- 02-27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