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abc1120923384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高中数学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示范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3.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从容说课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节课主要通过高斯算法来引起学生对数列求和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作出探究,逐步引出求和公式以及公式的变形,初步形成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所以,在教学中宜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为了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公式,要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
通过本节的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去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际情境中去发现数列模型,促进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投影胶片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投影胶片1:
印度泰姬陵(Taj Mahal)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所在地阿格拉市,泰姬陵是印度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古陵墓融合了古印度、阿拉伯和古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
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当时陵寝中有一个等边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如下图),奢华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中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这问题赋予了课堂人文历史的气息,缩短了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步入探讨高斯算法的阶段)
生 只要计算出1+2+3+…+100的结果就是这些宝石的总数.
师 对,问题转化为求这100个数的和.怎样求这100个数的和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教师出示投影胶片2:
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
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 050.”
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
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01×50=5 050.
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
生 高斯用的是首尾配对相加的方法.也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 050.
师 对,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 050了.
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师 问:数列1,2,3,…,100是什么数列?而求这一百个数的和1+2+3+…+100相当于什么?
生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1+2+3+…+100这个式子实质上是求这数列的前100项的和.
师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问题.
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师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印度泰姬陵的陵寝中的等边三角形图案中,在图中我们取下第1层到第21层,得到右图,则图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呢?
生 这是求“1+2+3+…+21”奇数个项的和的问题,高斯的方法不能用了.要是偶数项的数求和就好首尾配成对了.
师 高斯的这种“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偶个项的情况求和,适用于偶数个项,我们是否有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 有!我用几何的方法,将这个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22个,共21行.则三角形中的宝石个数就是.
师 妙得很!这种方法不需分奇、偶个项的情况就可以求和,真是太好了!我将他的几何法写成式子就是:
1+2+3+…+21,
21+20+19+…+1,
对齐相加(其中下第二行的式子与第一行的式子恰好是倒序)
这实质上就是我们数学中一种求和的重要方法——“倒序相加法”.
现在我将求和问题一般化:
(1)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求1+2+3+…+(n-1)+n.(注:这问题在前面思路的引导下可由学生轻松解决)
(2)如何求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Sn?
生1 对于问题(2),我这样来求:因为Sn=a1+a2+a3+…+an,
Sn=an+an-1+…+a2+a1,
再将两式相加,因为有等差数列的通项的性质:若m+n=p+q,则am+an=ap+aq,
所以.(Ⅰ)
生2 对于问题(2),我是这样来求的:
因为Sn=a1+(a1+d)+(a1+2d)+(a1+3d)+…+[a1+(n-1)×d],
所以Sn=na1+[1+2+3+…+(n-1)]d=na1+d,
即Sn=na1+ d.(Ⅱ)
[教师精讲]
两位同学的推导过程都很精彩,一位同学是用“倒序相加法”,后一位同学用的是基本量来转化为用我们前面求得的结论,并且我们得到了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的两种不同的公式.这两种求和公式都很重要,都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其中公式(Ⅰ)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方法引导]
师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为an,则求这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Ⅰ)来进行,若已知首项a1,项数为n,公差d,则求这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Ⅱ)来进行.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
生 每个公式中都是5个量.
师 如果我们用方程思想去看这两个求和公式,你会有何种想法?
生 已知其中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
师 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可表示为n的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函数,且这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的2倍就是公差.
[知识应用]
【例1】 (直接代公式)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 (1)1+2+3+…+n=;(2)1+3+5+…+(2n-1)= =n2;(3)2+4+6+…+2n= =n(n+1).
师 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 (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原式= [1+3+5+…+(2n-1)]-(2+4+6+…+2n)=n2-n(n+1)=-n.
生 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原式=(-1)+(-1)+(-1)+…+(-1)=-n.
师 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求和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2】 (课本第49页例1)
分析: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题目,同学们先认真阅读此题,理解题意.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有用信息吗?
生 由题意我发现了等差数列的模型,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500,记为a1,公差为50,记为d,而从2001年到2010年应为十年,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项数为10.再用公式就可以算出来了.
师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下面我们来完成此题的解答.(按课本解答示范格式)
【例3】 (课本第50页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 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
分析:若要确定其前n项求和公式,则必须确定什么?
生 必须要确定首项a1与公差d.
师 首项与公差现在都未知,那么应如何来确定?
生 由已知条件,我们已知了这个等差数列中的S10与S20,于是可从中获得两个关于a1和d的关系式,组成方程组便可从中求得.
(解答见课本第50页)
师 通过上面例题3我们发现了在以上两个公式中,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0页的例3,阅读后我们来互相进行交流.
(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本题加以理解)
师 本题是给出了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的式子,来判断它是否是等差数列.解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生 从所给的和的公式出发去求出通项.
师 对的,通项与前n项的和公式有何种关系?
生 当n=1时,a1=S1,而当n>1时,an=Sn-Sn-1.
师 回答的真好!由Sn的定义可知,当n=1时,S1=a1;当n≥2时,an=Sn-S n-1,
即an=S1(n=1),
Sn-S n-1(n≥2).这种已知数列的Sn来确定数列通项的方法对任意数列都是可行的.本题用这方法求出的通项an=2n-,我们从中知它是等差数列,这时当n=1也是满足的,但是不是所有已知Sn求an的问题都能使n=1时,an=Sn-Sn-1满足呢?请同学们再来探究一下课本第51页的探究问题.
生1 这题中当n=1时,S1=a1=p+q+r;当n≥2时,an=Sn-S n-1=2pn-p+q,由n=1代入的结果为p+q,要使n=1时也适合,必须有r=0.
生2 当r=0时,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当r≠0时,这个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生3 这里的p≠0也是必要的,若p=0,则当n≥2时,an=Sn-S n-1=q+r,则变为常数列了,r≠0也还是等差数列.
师 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常数项为0,且是关于n的二次型函数,则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从而使我们能从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结构特征上来认识等差数列.实质上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中皆无常数项.
课堂练习
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
(学生板演)
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an},前n项和为Sn,
则a1=-10,d=(-6)-(-10)=4,Sn=54,
由公式可得-10n+×4=54.
解之,得n1=9,n2=-3(舍去).
所以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给出评价)
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
生 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师 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内容的学习,我们从中体会到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生 ①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我们了解了数学中一种求和的重要方法——“倒序相加法”.
②“知三求二”的方程思想,即已知其中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
师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还得到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中的什么内容?
生 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的常数项为0,且是关于n的二次型函数,则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否则这个数列就不是等差数列,从而使我们能从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结构特征上来认识等差数列.
布置作业
课本第52页习题2.3 A组第2、3题.
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公式:
推导过程 例
2.3.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从容说课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节课主要通过高斯算法来引起学生对数列求和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作出探究,逐步引出求和公式以及公式的变形,初步形成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所以,在教学中宜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为了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公式,要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
通过本节的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去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际情境中去发现数列模型,促进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投影胶片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投影胶片1:
印度泰姬陵(Taj Mahal)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所在地阿格拉市,泰姬陵是印度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古陵墓融合了古印度、阿拉伯和古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
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当时陵寝中有一个等边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如下图),奢华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中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这问题赋予了课堂人文历史的气息,缩短了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步入探讨高斯算法的阶段)
生 只要计算出1+2+3+…+100的结果就是这些宝石的总数.
师 对,问题转化为求这100个数的和.怎样求这100个数的和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教师出示投影胶片2:
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
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 050.”
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
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101×50=5 050.
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
生 高斯用的是首尾配对相加的方法.也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 050.
师 对,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 050了.
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师 问:数列1,2,3,…,100是什么数列?而求这一百个数的和1+2+3+…+100相当于什么?
生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1+2+3+…+100这个式子实质上是求这数列的前100项的和.
师 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问题.
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师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印度泰姬陵的陵寝中的等边三角形图案中,在图中我们取下第1层到第21层,得到右图,则图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呢?
生 这是求“1+2+3+…+21”奇数个项的和的问题,高斯的方法不能用了.要是偶数项的数求和就好首尾配成对了.
师 高斯的这种“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偶个项的情况求和,适用于偶数个项,我们是否有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 有!我用几何的方法,将这个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22个,共21行.则三角形中的宝石个数就是.
师 妙得很!这种方法不需分奇、偶个项的情况就可以求和,真是太好了!我将他的几何法写成式子就是:
1+2+3+…+21,
21+20+19+…+1,
对齐相加(其中下第二行的式子与第一行的式子恰好是倒序)
这实质上就是我们数学中一种求和的重要方法——“倒序相加法”.
现在我将求和问题一般化:
(1)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求1+2+3+…+(n-1)+n.(注:这问题在前面思路的引导下可由学生轻松解决)
(2)如何求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Sn?
生1 对于问题(2),我这样来求:因为Sn=a1+a2+a3+…+an,
Sn=an+an-1+…+a2+a1,
再将两式相加,因为有等差数列的通项的性质:若m+n=p+q,则am+an=ap+aq,
所以.(Ⅰ)
生2 对于问题(2),我是这样来求的:
因为Sn=a1+(a1+d)+(a1+2d)+(a1+3d)+…+[a1+(n-1)×d],
所以Sn=na1+[1+2+3+…+(n-1)]d=na1+d,
即Sn=na1+ d.(Ⅱ)
[教师精讲]
两位同学的推导过程都很精彩,一位同学是用“倒序相加法”,后一位同学用的是基本量来转化为用我们前面求得的结论,并且我们得到了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的两种不同的公式.这两种求和公式都很重要,都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其中公式(Ⅰ)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方法引导]
师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为an,则求这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Ⅰ)来进行,若已知首项a1,项数为n,公差d,则求这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Ⅱ)来进行.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
生 每个公式中都是5个量.
师 如果我们用方程思想去看这两个求和公式,你会有何种想法?
生 已知其中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
师 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可表示为n的不含常数项的二次函数,且这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的2倍就是公差.
[知识应用]
【例1】 (直接代公式)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 (1)1+2+3+…+n=;(2)1+3+5+…+(2n-1)= =n2;(3)2+4+6+…+2n= =n(n+1).
师 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 (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原式= [1+3+5+…+(2n-1)]-(2+4+6+…+2n)=n2-n(n+1)=-n.
生 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原式=(-1)+(-1)+(-1)+…+(-1)=-n.
师 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求和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2】 (课本第49页例1)
分析: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题目,同学们先认真阅读此题,理解题意.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有用信息吗?
生 由题意我发现了等差数列的模型,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500,记为a1,公差为50,记为d,而从2001年到2010年应为十年,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项数为10.再用公式就可以算出来了.
师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下面我们来完成此题的解答.(按课本解答示范格式)
【例3】 (课本第50页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 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
分析:若要确定其前n项求和公式,则必须确定什么?
生 必须要确定首项a1与公差d.
师 首项与公差现在都未知,那么应如何来确定?
生 由已知条件,我们已知了这个等差数列中的S10与S20,于是可从中获得两个关于a1和d的关系式,组成方程组便可从中求得.
(解答见课本第50页)
师 通过上面例题3我们发现了在以上两个公式中,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0页的例3,阅读后我们来互相进行交流.
(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本题加以理解)
师 本题是给出了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的式子,来判断它是否是等差数列.解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生 从所给的和的公式出发去求出通项.
师 对的,通项与前n项的和公式有何种关系?
生 当n=1时,a1=S1,而当n>1时,an=Sn-Sn-1.
师 回答的真好!由Sn的定义可知,当n=1时,S1=a1;当n≥2时,an=Sn-S n-1,
即an=S1(n=1),
Sn-S n-1(n≥2).这种已知数列的Sn来确定数列通项的方法对任意数列都是可行的.本题用这方法求出的通项an=2n-,我们从中知它是等差数列,这时当n=1也是满足的,但是不是所有已知Sn求an的问题都能使n=1时,an=Sn-Sn-1满足呢?请同学们再来探究一下课本第51页的探究问题.
生1 这题中当n=1时,S1=a1=p+q+r;当n≥2时,an=Sn-S n-1=2pn-p+q,由n=1代入的结果为p+q,要使n=1时也适合,必须有r=0.
生2 当r=0时,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当r≠0时,这个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生3 这里的p≠0也是必要的,若p=0,则当n≥2时,an=Sn-S n-1=q+r,则变为常数列了,r≠0也还是等差数列.
师 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常数项为0,且是关于n的二次型函数,则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从而使我们能从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结构特征上来认识等差数列.实质上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中皆无常数项.
课堂练习
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
(学生板演)
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an},前n项和为Sn,
则a1=-10,d=(-6)-(-10)=4,Sn=54,
由公式可得-10n+×4=54.
解之,得n1=9,n2=-3(舍去).
所以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给出评价)
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
生 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师 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内容的学习,我们从中体会到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生 ①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我们了解了数学中一种求和的重要方法——“倒序相加法”.
②“知三求二”的方程思想,即已知其中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
师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还得到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中的什么内容?
生 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的常数项为0,且是关于n的二次型函数,则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否则这个数列就不是等差数列,从而使我们能从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结构特征上来认识等差数列.
布置作业
课本第52页习题2.3 A组第2、3题.
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公式:
推导过程 例
- 12-01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 12-01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5
- 11-30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 余弦定理
- 11-30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
- 11-30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4
- 11-30高二人教A版必修5系列教案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
- 11-30高中数学选修4-5教案 指数不等式的解法
- 11-30高中数学选修4-5教案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证明
- 11-30高中数学选修4-4同步备课教案:2-1参数方程的概念
- 11-28高中数学 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示范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