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分享 好教案logo
首页 三年级 三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 资源类别:三年级教案
  • 所属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 文件格式:ppt/doc
  • 大小:未知
  • 浏览次数:895
  • 整理时间:2021-11-10
  • 三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 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6、 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 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 、色和 (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 《题君山》

    标签 望洞庭
    235689

    235689

    0

    0

    0

    img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下载积分 钻石会员
    1 免费
    请您 登录后 下载 !
    说明

    您下载所消耗的积分将转交上传作者。上传资源,免费获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