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7840380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9竹节人第2课时教案
9 竹节人
第二课时
1.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重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2.通过品读作者对斗竹节人场景的描写,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一、复习导入
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竹节人是什么以及它的样子。下面我们便通过相关细节来体会作者玩竹节人的独特感受。
二、品读课文,探究理解
1.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同学们仔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与自己的经历有相似地方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经历的。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
(3)……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4)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
(5)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
(6)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
(时间:“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时间的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人物:孩子们、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形象。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
师小结: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窗口)
2.请学生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时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观察到的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朗读的时候,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下课到上课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有相似之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下课时会做什么,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学生汇报交流)
三、总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而且学会了一些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方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理解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画面想象的方法,并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四、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写一篇关于一位老师的故事的小短文。
竹节人
阅读方法
教学中学生在感悟玩玩具的情趣上,对语言的感悟不到位。主要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竹节人,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仅仅停留在语言的理解上。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