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分享 好教案logo
首页 九年级 九年级上册语文3.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 资源类别:九年级试卷
  • 所属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 文件格式:ppt/doc
  • 大小:13k
  • 浏览次数:852
  • 整理时间:2021-03-26
  •  3.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支撑观点的根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
    在中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一篇文章的整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⑴论点与材料不一致;⑵论据并列,重复举例;⑶论据单调,角度雷同等。“论据并列”说的是选用了一组高度类似的例子,使文章缺乏说服力。如将李白、苏轼、陶渊明并举证明“成长需要认清自我”等。“角度雷同”说的是选例只围绕观点中关键词的某一方面举例,而忽视了关键词内涵的另一方面。如“关于亲情”,都选择表达“母子(女)情”的例子,其实亲情还包括“兄妹情”等等。
    2.就文章的局部而言,常见的问题有:⑴例子整体上可以支撑观点,但选用时切入的角度有偏差;⑵例子整体上可以支撑观点,但选用例子时,对例子的裁剪、扩展不到位;⑶例子看似可以支撑观点,但其实质上与观点并不相容。如有同学在写“敬畏文字”时,写到:“在日本,每年都会有最美汉字的评选活动,而在汉字的发源地——中国,却从未有过类似活动,并由此推出当今国人对文字的态度不恭敬”,等等;⑷例子看似可以支撑观点,但例子或陈旧,或不典型,或不真实(包括编故事),或不确凿等,以“敬畏文字为”例,“推敲”的典故竟然被广泛运用到了李白、柳宗元、苏轼、王维等人身上。
    3.由于审题不精准,导致选择例子有偏差。还是以“敬畏文字”为例,有很多同学选择了“通过欣赏作品,感悟作品艺术魅力”的例子等。
    病例分析
    片段一
    香菱她爱诗,她读诗读得(“读”不是运用文字)废寝忘食,她认真对待每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普普通通的字被她品出(“品”不是运用文字)了“这些字看似无理,想起来却有理有情”的道理,心里也很自然感到“妙了”这种恍然大悟的欣慰,欣喜怎不是一种享受?(是“欣喜”“享受”而非“严肃、恭敬”)
    (从片段的内容可以推出该段的分论点应是“敬畏文字是一种享受”。)
    【总体诊断】
    由这个片段,可以看出作者将“欣赏文字”当做了“运用文字”,这是因审题不准导致选例错误。
    片段二
    敬畏文字是一种态度。
    (分论点的提出符合命题要求,若将态度具体一些就更好。)
    诗人王安石在“过”、“来”、“去”和“绿”几字中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选择了“绿”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这才有了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事实论据切合分论点,选例恰当)中国有王安石,外国有托尔斯泰。(过渡自然、简洁)盛名久负的托尔斯泰为了完成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谢绝所有访客,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不要让任何人打搅。”(这是工作态度,不是运用文字的态度)
    两位巨匠生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却有着对文字相同的敬畏态度(中外例子对举,显得内容详实)。正是他们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文字无比的敬畏,才成就了千古的名篇著作。也正是有千千万万的作家都有着这样一种态度,才有一篇篇作品问世。
    是敬畏文字的态度,成就千古名篇。
    【总体诊断】
    作者试图选用中外的两则典型事例,来证明“敬畏文字是一种态度”。这样行文显得内容较充实,思考较深刻。
    在围绕观点选择事例上,第一个例子很切合。第二个例子谈的是托尔斯泰谢绝访客,这个例子的指向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理解为托尔斯泰工作很严谨,喜欢独自思考,不想让别人打搅;还可以理解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态度很投入,怕灵感被打扰掉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为了锤炼好每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他闭门写作等。所以托尔斯泰的例子,需要调整切入口。
    片段三
    文字超越了符号,它留下了古人的神韵(这个总起句写得好,大气、有意味,“神韵”这个词涵盖的内容很广,既可以是某个词语的运用有神韵,也可以是作品的意境等有神韵)。幼时的我们就学习过许多文言文和古诗(作者将“文字”偷换为“文言文和古诗”,命题材料要求突出“语言运用”,而非欣赏文学作品)。从《静夜思》到《从军行》,我们领略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感慨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我们除了对诗意的理解外,更能收获文字带来的心灵冲刷(具体如何表达的呢?)。文字汪洋中的奇妙组合,让文字超脱了凡尘俗气,超然于人类的精神与品格,彰显其魅力所在,这怎不叫人心生敬畏?(小作者摆脱了句首即提出分论点的窠臼,而在句尾用一个反问句,突出关键词“敬畏文字”,这种“自由写作”的写法值得肯定)
    (此段,从材料里可以逻辑地推出作者的分论点是:敬畏文学作品,因为作品表达着一种品质,一种精神。)
    【总体诊断】
    该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有积累。具备写好议论文的能力,叙例、分析皆不错。但遗憾的是审题及“围绕观点选材”的能力有待提高。理由如下:作文题目是“敬畏文字”,而作者却围绕“敬畏文学作品”选材,这是其一;该题其实暗含了选择“在具体语言运用中,能够表现‘严肃恭敬’态度的材料”的要求,而作者选择了表现整体意境、意蕴、精神、品质的材料,这是其二;该题目的最佳立意角度应该是“怎样敬畏文字”,而不是“为什么要敬畏文字”,这是其三。
    解决办法
    1.准确理解命题,确定选材类型;如,2012年中考作文题“敬畏文字”就需要采用在具体语言运用中,能够表现“严肃恭敬”态度的材料。
    2.用典型真实的材料。
    3.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学生最喜欢当下社会发展中的新鲜材料,学生最熟悉课本中的材料,学生最能整体把握自己“认知领域”(爱好范畴)内的材料,学生最能运用有专题的,经过认真梳理过的材料。
    4.尽量用新颖的材料。
    5.整体把握已有材料,从契合观点的角度,引用材料。一则材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就某个具体的观点而言,引用材料只有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6.灵活裁剪或扩充材料。

    修改示例
    片段一(原“片段一”中观点与材料不匹配,故作替换)
    众所周知,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减五次”,才完成了《红楼梦》这一旷世奇书的创作。
    可又有谁知,单就书名,他就推敲了好多次。曹雪芹先将作品定名为《风月宝鉴》,对书稿修改一番后,改名为《石头记》,后又题名《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书成一百回后,他又将书传阅亲友,以察效果,然后,再修改、加批、誊抄、传阅。最终于甲戌年定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突出了曹雪芹对书名的反复修改,而“反复修改”本身就是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将原本一百回的作品删改为八十回,附带脂砚斋的批注传世(附带批注比修改更进一层,再次强调了他的态度)。这些改名、题名、加注的过程,难道仅仅只是一个作家对文字的普通修改吗?当然不是。那是“批书人泪笔加批,著书人哭成此书”。曹雪芹对文字严肃、恭敬的态度堪称文坛的奇绝。(以赞叹的语气,在段尾点名观点)
    (将原片段的分论点“敬畏文字是一种享受”,改为“敬畏文字是对文字运用的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段内结构保持与原作一致。)
    片段二
    敬畏文字就要对文字持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点明“严肃、恭敬”的态度)
    诗人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斟酌出来的。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一个“绿”字化静为动,不仅给人以色彩感,还给人以动态感。(点示一下“绿”的表达效果,可以更有力地支撑观点,这样可以是观点与材料联系得更加紧密)中国有王安石,俄国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初发表时,托尔斯泰要求出版社将文稿交给自己校对,他常常将底稿修改得百孔千疮、不可辨识。然后叫妻子连夜誊抄,次晨,托尔斯泰又对誊抄稿重新涂改,如此反复几周或几月,才有可能定稿。有时稿子已发出了,他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修改。(叙事围绕“反复修改”展开,以突出托尔斯泰运用文字严肃、恭敬的态度)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两位巨匠,却对文字有着相同的敬畏。正是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文字无比的敬畏,才成就了千古的名篇著作。是敬畏文字的态度,成就千古名篇。
    (修改思路:将具有多方面指向的托尔斯泰改稿的例子,修改为与观点契合的例子,扣住“运用文字”扩展内容叙例。)
    对应训练
    1.请分析下面一段话能否证明论点,若不能,该如何修改?
    中心论点:人无完人。
    人无完人,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都犯过很大的错误。这就说明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的。



    参考答案:不能。例子整体上可以支撑观点,但选用例子时,对例子的扩展不到位。具体来说,选段中对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所犯的错误,没有做必要的交代,叙例过于简单,简而不明,影响了说服力。
    修改示例:即使是一个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伟人的牛顿,晚年埋头编写神学题材著作,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世界上发明最多的科学家爱迪生,晚年思想保守,坚持输直流电,反对输交流电,结果一败涂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致力于“统一场”的工作,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人无完人。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练习。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如此,我国古代的射箭手纪昌,为了打好射箭的基础,就先练基本功。第一步练眼睛,长久地睁着不动,直到连针尖刺到眼边都不眨一下,才练第二步。随后,每天找一个细小目标盯着看,直到把小东西看成是大东西,才去学习练射箭。经过一番苦练,他终于成为了名射手。还有晋朝的书法家王羲之,从小潜心书法,从点、横、撇、捺学起,不知练了多少个寒冬酷暑。每次练完,他都到池边洗笔,天长日久,竟把池水染黑了。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成为名家吗?
    ⑴请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的角度,简要评价这个议论段。



    参考答案:选段的开头引用荀子的话作为观点,用“纪昌学射”和“羲之学书”的事例做论据,最后用反问句作结。但是从荀子的话中提炼的观点应是“学贵积累”,而例子“纪昌学射”和“羲之学书”的着眼点却是“苦练基本功”。虽然,“羲之学书”的事例兼有持久、刻苦的意思,但也与观点不能完全契合。
    ⑵请对上述材料的观点,稍作修改,使其观点与材料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把观点调整为“成功需要长期苦练基本功”。
    3.下面是某同学的作文提纲,请补写议论文论据。
    中心论点:呼唤爱心归来
    开头:简述几则社会上类似“小悦悦”事件的例子引出问题,人们的爱心哪里去了?
    主体部分
    ⑴罗列社会上的爱心例子,正面立论:爱心并没走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⑵结合开头,展开分析:当人们的素质处在仍需提高阶段时,文章开头出现的一幕是在所难免的;但对于这些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现象,在道义上要进行谴责。
    结尾:发出热情洋溢的倡议,让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参考示例
    事例1:“最美女孩”刁娜奋不顾身保护受伤的女子,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爱心;事例2:林秀贞用三十年爱心赡养孤寡老人;
    事例3:青岛爱心群体“微尘”爱心捐款献身公益。
    提示:应避免“论据并列”和“角度雷同”。

    标签
    zwc123110

    zwc123110

    0

    0

    0

    img

    3.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下载积分 钻石会员
    1 免费
    请您 登录后 下载 !
    说明

    您下载所消耗的积分将转交上传作者。上传资源,免费获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