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19891012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九年级上册语文15我的叔叔于勒
15 我的叔叔于勒
1.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本主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教学新课
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教学提示】
本文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学生可能理解得不是很全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介绍。
1.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然后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可是后来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还可能会回来花他们的钱。总之,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提示: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分析于勒形象】
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
(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
(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于勒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不愿家人为他担心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
纵观于勒的一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及海外的漂泊。海外漂泊的过程中,他虽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总的来说,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小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他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菲利普形象】
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
明确:于勒无钱:骂——赶走;
于勒发财:赞——盼望;
于勒落魄:骂——不认。
4.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中,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作用?
明确:只认金钱不认亲兄弟——可恶;金钱至上——可鄙。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讽刺的态度?
明确:①“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②“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③“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人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展露无遗。
【分析“我”的形象】
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少年。“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构筑全文。②“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确定主人公】
7.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这篇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而事实上却重在表现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并且是通过菲利普夫妇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所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学法指导】
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首先确定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然后在整个故事中找到一条叙事线索,在这条叙事线索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或者是说作者着墨最多的(正、侧面描写均可),并且符合中心思想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了。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人物描写】
1.文中有三处描写于勒的外貌,请找出来并分析。
明确:①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
分析:“褴褛”一词是对于勒的外貌描写,点明他生活的贫困,处境的艰难。
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分析:再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充分说明他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穷困潦倒。
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分析:第三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准确地表现出他此时的穷困潦倒,暗示他不幸的遭遇,竭力渲染他的悲惨境地。
2.本文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找出这些句子来进行分析。
明确: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环境描写】
3.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明确: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描写了海上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出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巧设悬念
讨论: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这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并做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明确: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都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缩影。恰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因为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导致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学法指导】
如何把握小说主旨?
①揣摩文眼信息。②感知艺术形象。③把握情感线索。④体悟创作意图。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着说一说。
明确:在父亲不经意间转头时,他的眼睛定住了,放出异样的光。原来他看见斜对面的几个打扮入时的男子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衣着光鲜,正笑盈盈地对身边的人兴高采烈地讲着什么。“于勒!”父亲喃喃地说。父亲真想跑过去,攥住这个人的手,说“于勒,我可想死你了”,但他担心过于冒失,认错人会很尴尬。他来到母亲面前,低声说:“真奇怪!这位有钱人怎么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母亲兴奋地跳了起来,尖着嗓子喊:“在哪?”父亲指给她看,她一看,说:“我看是!”于是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兴奋地说:“你怎么不去相认呢?”于是一家人手忙脚乱一番,准备前去认亲……
二、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可取之处
小说是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变化来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就从“变”字入手,于勒的个人命运变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变了,在“变”中探讨文章的主旨,在“变”中品评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环节紧凑,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不足之处
这篇小说环境描写不多,但很耐人寻味,教学时应该考虑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在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很有特色,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加深印象。
1.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本主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教学新课
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教学提示】
本文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学生可能理解得不是很全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介绍。
1.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然后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可是后来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还可能会回来花他们的钱。总之,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提示: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分析于勒形象】
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
(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
(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于勒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不愿家人为他担心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
纵观于勒的一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及海外的漂泊。海外漂泊的过程中,他虽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总的来说,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小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他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菲利普形象】
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
明确:于勒无钱:骂——赶走;
于勒发财:赞——盼望;
于勒落魄:骂——不认。
4.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中,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作用?
明确:只认金钱不认亲兄弟——可恶;金钱至上——可鄙。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讽刺的态度?
明确:①“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②“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③“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人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展露无遗。
【分析“我”的形象】
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少年。“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构筑全文。②“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确定主人公】
7.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这篇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而事实上却重在表现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并且是通过菲利普夫妇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所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学法指导】
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首先确定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然后在整个故事中找到一条叙事线索,在这条叙事线索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或者是说作者着墨最多的(正、侧面描写均可),并且符合中心思想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了。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人物描写】
1.文中有三处描写于勒的外貌,请找出来并分析。
明确:①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
分析:“褴褛”一词是对于勒的外貌描写,点明他生活的贫困,处境的艰难。
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分析:再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充分说明他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穷困潦倒。
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分析:第三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准确地表现出他此时的穷困潦倒,暗示他不幸的遭遇,竭力渲染他的悲惨境地。
2.本文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找出这些句子来进行分析。
明确: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环境描写】
3.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明确: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描写了海上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出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巧设悬念
讨论: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这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并做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明确: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都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缩影。恰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因为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导致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学法指导】
如何把握小说主旨?
①揣摩文眼信息。②感知艺术形象。③把握情感线索。④体悟创作意图。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着说一说。
明确:在父亲不经意间转头时,他的眼睛定住了,放出异样的光。原来他看见斜对面的几个打扮入时的男子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衣着光鲜,正笑盈盈地对身边的人兴高采烈地讲着什么。“于勒!”父亲喃喃地说。父亲真想跑过去,攥住这个人的手,说“于勒,我可想死你了”,但他担心过于冒失,认错人会很尴尬。他来到母亲面前,低声说:“真奇怪!这位有钱人怎么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母亲兴奋地跳了起来,尖着嗓子喊:“在哪?”父亲指给她看,她一看,说:“我看是!”于是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兴奋地说:“你怎么不去相认呢?”于是一家人手忙脚乱一番,准备前去认亲……
二、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可取之处
小说是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变化来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就从“变”字入手,于勒的个人命运变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变了,在“变”中探讨文章的主旨,在“变”中品评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环节紧凑,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不足之处
这篇小说环境描写不多,但很耐人寻味,教学时应该考虑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在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很有特色,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加深印象。
下一篇11送东阳马生序
- 01-04九年级上册语文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01-04九年级上册语文18怀疑与学问 教案
- 01-04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 学习改写
- 01-04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 01-04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示范教案
- 01-02九年级下册语文20课曹刿论战
- 01-02九年级下册语文15无言之美
- 12-31九年级上册语文学会改写:《范进中举》课本剧
- 12-31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示范教案
- 12-30九年级上册语文1 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