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122046856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示范教案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谪(zhé) 属 (zhǔ) 霪雨(yín) 霏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2)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边。
连月不开:放晴。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浮光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哪有穷尽。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3)一词多义
①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②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③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④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⑤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⑥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⑦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⑧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4)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5)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6)古今异义
①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①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⑤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答案示例: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答案示例: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答案示例: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采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③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二、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谪(zhé) 属 (zhǔ) 霪雨(yín) 霏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2)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边。
连月不开:放晴。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浮光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哪有穷尽。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3)一词多义
①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②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③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④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⑤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⑥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⑦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⑧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4)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5)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6)古今异义
①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①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⑤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答案示例: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答案示例: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答案示例: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采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③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二、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上一篇1 沁园春・雪
- 12-09上册语文10岳阳楼记
- 12-11上册语文第10课 岳阳楼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 02-26上册语文岳阳楼记-作业课件
- 05-15上册语文10.岳阳楼记-习题课件
- 12-07上册语文10岳阳楼记 教案
- 01-21上册语文岳阳楼记-习题课件
- 02-24上册语文第10课《岳阳楼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 11-05上册语文10 岳阳楼记-导学案
- 09-21上册语文10岳阳楼记 学案
- 02-15上册语文10岳阳楼记习题新人教版_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