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1984415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高一上册数学人教A版选修1-1教案: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含答案)
1.3.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学情分析】:
(1)“常用逻辑用语”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
(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不应当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3)“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问题1: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 “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
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 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 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 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四、学生探究
问题2: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
(1)27是7的倍数;
(2)27是9的倍数;
(3)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
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 “或”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归纳总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2.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3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p∨q”,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或” 联结两个命题,根据“或”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或” 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课堂练习
课本P17 练习1,2
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或”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2、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3.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4.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1.思考题:如果 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 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2.课本P18 A组1,2.B组.
3.预习新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根据学生实情,选择安排)
课后练习
1.命题“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 )
A.简单命题 B.非p形式的命题
C.p或q形式的命题 D.p且q的命题
2.命题“方程x2=2的解是x=±是( )
A.简单命题 B.含“或”的复合命题
C.含“且”的复合命题 D.含“非”的复合命题
3.若命题,则┐p( )
A. B.
C. D.
4.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 )
A.p或q B.p且q C.非p D.简单命题
5.x≤0是指 ( )
A.x<0且x=0 B.x>0或x=0
C.x>0且x=0 D.x<0或x=0
6. 对命题p:A∩=,命题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且q为假 B.p或q为假
C.非p为真 D.非p为假
参考答案:
1. D 2.B 3.D 4.C 5.D 6.D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学情分析】: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和简单运用,本节课继续学习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
(2)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题最常见的几个正面词语的否定:
正面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否定
不是
不都是
至少有两个
一个也没有
某个
某些
(3)注意 “且”、“或” “非” 的含义和简单运用的区别和联系。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能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1)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
【教学难点】:
(1)简洁、准确地表述“非”命题以及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判断;
(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问题1:如果 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 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问题2:下列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
(1)35能被5整除;
(2)35不能被5整除;
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
归纳总结: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非P”;
(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 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4中每组命题p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一个新命题,根据“非”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
2: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
(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
(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CD”且“AB=CD”;
(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解:(1)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1<0;
(2)不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CD;
(4)原命题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
学生探究
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真假:并指出“或”、“且”、“非”的区别与联系.
(1)不等式没有实数解;
(2)-1是偶数或奇数;
(3)属于集合Q,也属于集合R;
(4)
解:(1)此命题是“非p”形式,是假命题。
(2)此命题是“p∨q”形式,此命题是真命题。
(3)此命题是 “p∧q”形式,此命题是假命题。
(4)此命题是“非p”形式,是假命题。
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判断“p且q”、 “p或q”、 “非p”形式的命题真假的方法。
归纳总结:
1.“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2.“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
p
q
P或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
p
非p
真
假
假
真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提高练习
1.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 q:3>2
(2)p:9是质数; q:8是12的约数;
(3)p:1∈{1,2}; q:{1}{1,2}
(4)p:{0}; q:{0}
解:①p或q:2+2=5或3>2 ;p且q:2+2=5且3>2 ;非p:2+25.
∵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
②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
∵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
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
非p:1{1,2}.
∵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
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 ;非p:φ{0}.
∵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p且q”、 “p或q”、 “非p”形式的命题的形式特点以及判断真假的规律,区别“非”命题与否命题。
课堂小结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非P”;
(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 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
(3)1.“ 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2.“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
p
q
P或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
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
p
非p
真
假
假
真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且”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布置作业
1.课本P18 A组3.
2.见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如果命题p是假命题,命题q是真命题,则下列错误的是( )
A.“p且q”是假命题 B.“p或q”是真命题
C.“非p”是真命题 D.“非q”是真命题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
A.5>2且7<3 B.3>4或3<4
C.7≥8 D.方程x2-3x+4=0的判别式Δ≥0
3.若命题p:2n-1是奇数,q:2n+1是偶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p或q为真 B.p且q为真 C. 非p为真 D. 非p为假
4.如果命题“非p”与命题“p或q”都是真命题,那么( )
A.命题p与命题q的真值相同 B.命题q一定是真命题
C.命题q不一定是真命题 D.命题p不一定是真命题
5.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中,“p或q”为真,“p且q”为假,
“非p”为真的一组为( )
A.p:3为偶数,q:4为奇数 B.p:π<3,q:5>3
C.p:a∈{a,b},q:{a}{a,b} D.p:QR,q:N=Z
6. 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为真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为假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
1. D 2.A 3.B 4.B 5.B 6.B
【学情分析】:
(1)“常用逻辑用语”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
(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不应当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3)“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问题1: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 “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
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 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 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 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四、学生探究
问题2: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
(1)27是7的倍数;
(2)27是9的倍数;
(3)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
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 “或”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归纳总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2.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3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p∨q”,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或” 联结两个命题,根据“或”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或” 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课堂练习
课本P17 练习1,2
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或”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2、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3.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4.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1.思考题:如果 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 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2.课本P18 A组1,2.B组.
3.预习新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根据学生实情,选择安排)
课后练习
1.命题“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 )
A.简单命题 B.非p形式的命题
C.p或q形式的命题 D.p且q的命题
2.命题“方程x2=2的解是x=±是( )
A.简单命题 B.含“或”的复合命题
C.含“且”的复合命题 D.含“非”的复合命题
3.若命题,则┐p( )
A. B.
C. D.
4.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 )
A.p或q B.p且q C.非p D.简单命题
5.x≤0是指 ( )
A.x<0且x=0 B.x>0或x=0
C.x>0且x=0 D.x<0或x=0
6. 对命题p:A∩=,命题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且q为假 B.p或q为假
C.非p为真 D.非p为假
参考答案:
1. D 2.B 3.D 4.C 5.D 6.D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学情分析】: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和简单运用,本节课继续学习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
(2)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题最常见的几个正面词语的否定:
正面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否定
不是
不都是
至少有两个
一个也没有
某个
某些
(3)注意 “且”、“或” “非” 的含义和简单运用的区别和联系。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能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1)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
【教学难点】:
(1)简洁、准确地表述“非”命题以及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判断;
(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问题1:如果 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 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问题2:下列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
(1)35能被5整除;
(2)35不能被5整除;
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
归纳总结: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非P”;
(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 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4中每组命题p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一个新命题,根据“非”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
2: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
(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
(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CD”且“AB=CD”;
(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解:(1)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1<0;
(2)不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CD;
(4)原命题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
学生探究
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真假:并指出“或”、“且”、“非”的区别与联系.
(1)不等式没有实数解;
(2)-1是偶数或奇数;
(3)属于集合Q,也属于集合R;
(4)
解:(1)此命题是“非p”形式,是假命题。
(2)此命题是“p∨q”形式,此命题是真命题。
(3)此命题是 “p∧q”形式,此命题是假命题。
(4)此命题是“非p”形式,是假命题。
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判断“p且q”、 “p或q”、 “非p”形式的命题真假的方法。
归纳总结:
1.“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2.“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
p
q
P或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
p
非p
真
假
假
真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提高练习
1.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 q:3>2
(2)p:9是质数; q:8是12的约数;
(3)p:1∈{1,2}; q:{1}{1,2}
(4)p:{0}; q:{0}
解:①p或q:2+2=5或3>2 ;p且q:2+2=5且3>2 ;非p:2+25.
∵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
②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
∵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
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
非p:1{1,2}.
∵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
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 ;非p:φ{0}.
∵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p且q”、 “p或q”、 “非p”形式的命题的形式特点以及判断真假的规律,区别“非”命题与否命题。
课堂小结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非P”;
(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 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
(3)1.“ 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
p
q
p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2.“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
p
q
P或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
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为真时,非p为假; 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
p
非p
真
假
假
真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且”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布置作业
1.课本P18 A组3.
2.见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如果命题p是假命题,命题q是真命题,则下列错误的是( )
A.“p且q”是假命题 B.“p或q”是真命题
C.“非p”是真命题 D.“非q”是真命题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
A.5>2且7<3 B.3>4或3<4
C.7≥8 D.方程x2-3x+4=0的判别式Δ≥0
3.若命题p:2n-1是奇数,q:2n+1是偶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p或q为真 B.p且q为真 C. 非p为真 D. 非p为假
4.如果命题“非p”与命题“p或q”都是真命题,那么( )
A.命题p与命题q的真值相同 B.命题q一定是真命题
C.命题q不一定是真命题 D.命题p不一定是真命题
5.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中,“p或q”为真,“p且q”为假,
“非p”为真的一组为( )
A.p:3为偶数,q:4为奇数 B.p:π<3,q:5>3
C.p:a∈{a,b},q:{a}{a,b} D.p:QR,q:N=Z
6. 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为真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为假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
1. D 2.A 3.B 4.B 5.B 6.B
- 11-23高一上册数学人教A版选修1-1教案:2.1几个常见函数的导数(含答案)
- 11-23高中数学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 11-23高中数学 3.3.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1-1
- 11-23高一上册数学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教案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 11-21高一下册数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
- 11-19教案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二 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 11-19高一下册数学两点间距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 11-19教案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二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 11-19高一下册数学直线的两点式和截距式方程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 11-18高一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精品教案:2.2.2对数函数(2) 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