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分享 好教案logo
首页 四年级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本文由 luye1985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 资源类别:四年级教案
  • 所属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 文件格式:ppt/doc
  • 大小:未知
  • 浏览次数:1029
  • 整理时间:2020-11-14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  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 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 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远 近 高 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

    标签 题西林壁
    luye1985

    luye1985

    0

    0

    0

    img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下载积分 钻石会员
    1 免费
    请您 登录后 下载 !
    说明

    您下载所消耗的积分将转交上传作者。上传资源,免费获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