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分享 好教案logo
首页 七年级 七年级上册语文17.猫
  • 资源类别:七年级教案
  • 所属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 文件格式:ppt/doc
  • 大小:20k
  • 浏览次数:1051
  • 整理时间:2021-05-08
  • 17 猫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线索。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品味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情感目标
    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学习重点
    品读作者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体会伏笔写法以及作者的剪裁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点几名学生谈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然后老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今天,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它的态度
    结局
    小猫对我家的影响
    第一只猫
    隔壁要来的
    花白
    很活泼
    喜欢
    死亡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舅舅送的
    黄色
    更活泼,更有趣
    喜欢
    丢失
    愤恨、诅骂,怅然
    第三只猫
    蜷伏在家门口
    花白,不好看,很瘦,毛烧脱
    忧郁、懒惰
    不大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
    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性的感知,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教学提示‖
    此问题的设计,就是要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变为学生自己发现信息、捕捉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把握文本中各类形象的言行和悲剧发生的原因,以期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的目的。
    ☞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交流点拨】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2.学习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下面两个角度谈一谈。
    (1)从“我”的角度: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2)从“第三只猫”的角度: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
    3.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郑振铎呢?
    明确: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教学提示‖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谈一谈,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 病 死 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 亡失 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 屈死 暴怒﹑愧疚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
    2.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培养自我关爱动物,善待、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又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划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示例一: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示例二:“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面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三:“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四:“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猫的轻捷活泼。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教学备注】
    ‖知识积累‖
    这些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可怜受气等特点。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作技巧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2.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
    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
    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学法指导‖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对于文章主题有多方面、多角度、个性化的深刻解读,碰撞出思维之花。
    ‖学法指导‖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交流点拨】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教学提示‖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本课所学锻炼学生的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写作的能力,并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多种写作技巧 1.行文一波三折
    2.善设伏笔
    3.鲜明的对比手法
    4.第一人称叙述手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不足之处
    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标签
    jth696

    jth696

    0

    0

    0

    img

    17.猫

    下载积分 钻石会员
    1 免费
    请您 登录后 下载 !
    说明

    您下载所消耗的积分将转交上传作者。上传资源,免费获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