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zyxk_98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八年级上册语文10 短文两篇 练习题
10 短文两篇 练习题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1)对偶 (2)对偶,借代
7.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13.(1)具备、具有 (2)做,此意为“画”
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7.A
三、18.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1)对偶 (2)对偶,借代
7.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13.(1)具备、具有 (2)做,此意为“画”
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7.A
三、18.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下一篇24 诗词五首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