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kenlee0726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九年级上册语文3 乡愁
3 乡愁
课题
乡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重点)
2.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难点)
3.认识和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写作背景
1949年,余光中22岁那年,随家人来到台湾,从此与大陆隔海相望,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读准字音
邮票(yóu) 窄窄(zhǎi) 矮矮(ǎi)
海峡(xiá) 坟墓(mù) 乡愁(chóu)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
坟墓: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
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教师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3.请你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再读诗歌,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写小时候与母亲的骨肉之思。
第二节:写长大后,与妻子的依依不舍。
第三节:写后来与母亲的生死之思。
第四节:主题升华至故国之思。
【品味亮点词语】
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感悟精彩句子】
1. 诗中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个既单纯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时段和空间的乡愁。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的异常浓烈。另外,这四组借助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强化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2. 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
【把握文章主旨】
1.概括每小节诗的情感内容。
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2.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意象丰满,情感真挚。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语言充满美感,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意象美。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按照“读——品——写”的教学思路,采用版块教学,“美美地读——用心地悟——畅快地说——熟练地背”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在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诗歌品析词语,简单地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题
乡愁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重点)
2.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难点)
3.认识和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写作背景
1949年,余光中22岁那年,随家人来到台湾,从此与大陆隔海相望,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读准字音
邮票(yóu) 窄窄(zhǎi) 矮矮(ǎi)
海峡(xiá) 坟墓(mù) 乡愁(chóu)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
坟墓: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
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教师指导】
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
3.请你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再读诗歌,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写小时候与母亲的骨肉之思。
第二节:写长大后,与妻子的依依不舍。
第三节:写后来与母亲的生死之思。
第四节:主题升华至故国之思。
【品味亮点词语】
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感悟精彩句子】
1. 诗中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个既单纯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时段和空间的乡愁。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的异常浓烈。另外,这四组借助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强化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2. 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
【把握文章主旨】
1.概括每小节诗的情感内容。
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
2.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意象丰满,情感真挚。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语言充满美感,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意象美。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按照“读——品——写”的教学思路,采用版块教学,“美美地读——用心地悟——畅快地说——熟练地背”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在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诗歌品析词语,简单地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12-30九年级上册语文21智取生辰纲
- 12-28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
- 12-28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 12-26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名师教案
- 12-25九年级上册语文3乡愁 教案
- 12-21九年级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
- 12-21九年级上册语文(素材)故乡赏析
- 12-18九年级上册语文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 12-17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
- 12-16九年级上册语文19谈创造性思维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