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erika871117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
10 唐雎不辱使命
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
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
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教学提示】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示例: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教学提示】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
(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
(明辨之)
(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二、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不足之处
对课文的字词落实不到位;译讲环节应发动学习小组之间的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于同桌之间交流。
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
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古今异义】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
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 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简要概括如下:
开端:出使的缘由。
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结局:秦王屈服了。
目标导学五: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教学提示】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示例: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教学提示】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章写作艺术手法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秦王
(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头脑清醒、不卑不亢)
(明辨之)
(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二、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不足之处
对课文的字词落实不到位;译讲环节应发动学习小组之间的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于同桌之间交流。
- 11-19九年级上册语文19 谈创造性思维
- 11-17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
- 11-17九年级上册语文8《论教养》
- 11-17九年级上册语文8 论教养
- 11-14九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我看》示范教案
- 11-14九年级上册语文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 11-14九年级上册语文(素材)我的叔叔于勒
- 11-14九年级上册语文21 智取生辰纲
- 11-14九年级上册语文24《刘姥姥进大观园》
- 11-14九年级上册语文20创造宣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