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852000 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二年级人教版11.找骆驼教案及教学反思
11.找骆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骆驼的特点的。
2. 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2.师: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并且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理解:“走失”和“丢失”的区别
A、先让学生说一说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体出示: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经老人( 指点 ),( 找到了)骆驼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 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老人观察到了什么? 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脚有点跛,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左驮蜜,右驮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3.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 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4.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 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 “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 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
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5.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 “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读)
2.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 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真是个聪明的老人啊!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 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再去见老人,会 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骆驼的特点的。
2. 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2.师: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并且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理解:“走失”和“丢失”的区别
A、先让学生说一说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体出示: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经老人( 指点 ),( 找到了)骆驼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 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老人观察到了什么? 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脚有点跛,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左驮蜜,右驮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3.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 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4.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 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 “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 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
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5.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 “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读)
2.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 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真是个聪明的老人啊!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 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再去见老人,会 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